BOB官方网站这就需要广告文案变得更有趣、更直接、更有画面感。在你绞尽脑汁想不出好方向的时候,相信这5个广告文案写法能让人眼前一亮。
一则广告要吸引人,还要让人快速理解、马上get产品强大卖点,并获得使用联想,产生购买欲望。
比如巴黎扬罗必凯为法国眼镜品牌Keloptic做的广告,他们用梵高自画像、巴黎圣母院等印象派画做参照,制作了一系列有趣的广告,告诉用户:
再比如2004年戛纳广告节平面类全场大奖作品——大众POLO “虽然小,却够硬”。
就是利用夸张的表现方式来突出POLO质量够硬。路上有一排车子,所有的警察却都躲在POLO后面,把它作为挡箭牌来准备一场枪战。
还有经期调理药品牌 Kitadol 的一个广告:Get her back(让往日温柔的她回来吧)。
大意是:女人经期的时候内分泌失调会影响心情和脾气,变得彪悍暴躁,就像个拳击手。这就让产品存在的场景更具震撼性和戏剧性,服不服?
广告文案采用夸张手法,就是抓住产品的某些典型特征加以巧妙夸张,使广告画面或文字冲击力暴增,给用户更直观性的信息刺激,表现出产品的优势,让用户一目了然,产生兴趣。
也可以寻找用户使用产品的各类场景,然后把这个情境进行放大,或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产品惊人效果。再或者在这个情境下,没有我们产品会怎么样。
当你感到饥饿,是不是手指颤抖,额冒冷汗,虚弱没有力气?这个广告依旧围绕这一点展开,弹钢琴的手变得像机械零件一样重。饥饿让你变得身不由己。
你读什么样的书,你就会成为怎样的人。读更多书的人更有趣。如果你想变得更有趣,就让Pulbooks给你推荐几本书吧。
大家应该记得金霸王电池的 “疯狂小兔子” 系列广告吧,安装了一节电池的粉红兔就像开了挂似的,战力惊人,耐力持久。
你猜怎么着?杜蕾斯有多夸张?他们直接借用这两只粉红小兔子,发生了不可描述之事。
本来所有人印象中战力持久的小兔子,在用了杜蕾斯耐力装后也扛不住了,都已经冒烟儿了。牛!!
总之,大家可以多尝试夸张手法,而且要夸张就狠狠夸,不要夸得不痛不痒,反而让人觉得这是个无聊的王婆卖瓜。
另外,夸张不是天马行空不知所以。最好利用用户熟悉的事物或场景来进行夸张表现,这会让创意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,确保让人能直观的感知到。
对比是我们从小就在学的一个修辞技巧,它从来都不是什么弱鸡技能,反而一直都是广告文案中最受欢迎的手法之一,大佬们都用得炉火纯青。
对比也叫对照,是把两个相反、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、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,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。
它把在感觉特征或寓意上相反的词句组合在一起,形成对照,强化抒情话语的表现力。运用对比,能把好同坏,善同恶,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,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。
如果是写文案,大概就是用结构相同的短语或句子,来表达相对或相反意思,使得文案读起来更有张力,还给人耐人寻味之感,莫名觉得好有逼格的样子。
这些文案中的每一次对比,都在提高表达上的质感。可以想象,本来可能是平淡无奇的陈述,却变得掷地有声,印象深刻。
台湾文案天后李欣频的作品常常充满着想象力,她很善于用独有的语言风格,把一件稀疏平常的事,写得耐人寻味。
而对比就是她经常用到的文案手法,它能在读者第一眼读到文案时,快速建立逻辑,勾住读者。
比如在《脑力决胜论》里,本来是习以为常的卖书促销文案,李欣频用实物的高价对比精神提升的廉价,强烈的反差衬托出书的价值。
1000元买不到一副眼镜却可以买到比尔盖茨的眼光1000元买不到几次心理医生却可以买到一辈子受用的EQ智慧1000元请不到一位趋势顾问却可以买到爆米花报告的未来商机
华为也是这个文案手法的忠实爱好者,在无数次新品发布的宣传文案中都有用,是真的爱对比。
更经典的是全联的“全联经济美学” 系列广告,通过对比形式的文案,以每个普通人的口吻去述说生活中通俗易懂的道理,直白、不矫饰。
这样玩对比的文案在网易云音乐乐评上也可以看到很多,都是普通人说出的话,却是那么的扎心和深刻。
江湖传言,“十年文案老司机,不如网易评论区。” 可见这一对比手法是多么的高产和厉害。
1994年,比尔盖茨坐在33万张纸上,手中拿着一张光盘告诉全世界:光盘能记录的内容比这33万张纸都多。
要知道,对当时的民众来说,光盘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产品,大家对这个产品的认知极其有限。
索尼也有一个创意广告,就跟比尔盖茨的做法类似,把U盘的存储功能与过去的CD连接起来:一个小小的U盘就抵得上一堆的CD,新时代来啦。
美国学者卡尼曼与特维斯基曾提出过 “可得性偏差”,意思是:因为受记忆力或知识的限制,我们在做判断的时候,总是利用自己熟悉或者容易想象的信息。
对于一个完全不具备背景知识的人来说,大量的描述性语言和复杂介绍会让人完全抓不到头脑。
形象化类比的广告文案手法,其实就是利用某个大家熟悉的东西,来表达自家产品的特性。
也即寻找用户熟知的对象,把产品与这个对象建立思维和认知关联。这个关联越贴近用户的经验就越好,这样容易唤起他的认知,快速理解。
第一代iPhone问世的时候,没人知道 “智能手机” 是个什么鬼,因为在当时智能手机还是一个完全未知的概念,对于普通人来说太难理解了。
本来一个未知的新款智能产品,乔布斯这么一句文案就直接给解释了,虽然并没有真正诠释第一代iPhone,但至少人们很快理解了其产品的强大。
如果这个避孕套变得跟气泡一样了,那是不是就非常薄了。所以就有了这个广告:杜蕾斯像气泡一样薄。
总之,如果你要介绍的产品,它的某个功能,某个概念,某个卖点...比较复杂或者太抽象。
你就可以利用形象化对比,用目标人群已有的熟知认知来描述未知事物,这样视觉化更强,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。
说到叠字手艺,很多人应该能马上想到了苹果手机的文案,这是他们的惯用技巧:
所谓叠字,就是将同一个字、词、或同音字句重复地在文案中运用,前后句中各有相同的字词,可以加强文案的节奏感,且强化了文案的记忆点。
这一文案技巧用起来并不难,但容易抖机灵,朗朗上口,且经常出现广为流传的金句,所以大家都爱用。
比如铁达时的 “不在乎天长地久,只在乎曾经拥有” 、MM豆的 “只溶在口,不溶在手” 、Keep的 “自律 给我自由” 等等都有使用到叠字。
还是全联福利中心的「全联经济美学」系列海报,一组文案里就有一大半运用了叠字技巧。
任何东西都是相对的,关键在于参照物,这也是一个强大的底层认知逻辑。人在判断事物价值的时候,天生就喜欢去比较,“参照物” 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我们的认知。
比如你去商店买一个杯子,标价是99元,你可能会觉得怎么这么贵,杯子一般不就是30元左右吗?还是算了吧。
而如果你看到的是 “原价300 周年特价99元”,那结果可能就不一样了,300元成了你眼前的参照,这样一比较,99元好像也挺值。
这种现在遍地都是的 “原价and现价” 广告文案,看起来平平无奇,却是我见过最强大的营销文案了。
一个好的参照物,能让用户很快就记住某个功能,了解产品核心特点,或者评估其价值。
在广告文案上,我们可以从产品功能、形态、价格、诉求点、功效、场景,或纯粹的价值等方面与用户熟知的事物进行比较,突出选择优势。
当时第一眼看到,我就觉得这家伙妙啊,每年吃小龙虾的旺季,热点还能这样追。
但想要传达出坚果手机在设计上的精髓、产品调性和品牌情怀,就这么一句直白的话肯定不够啊。
他们就想到用一些大牛作为参照物,意指本可以靠脸吃饭的人偏偏却要靠才华。以此来传播自家产品,突出产品有实力有颜值的事实。
其实这个广告就算不加旁边2个白人小孩,也能达到宣传目的。但是当加上后,视觉冲击就更加强烈了,效果也更深刻。
最开始我看到这个文案时,完全不明白他们想表达什么,水适合你?这是什么鬼!
但我后面专门去找到他们完整广告后,服气了,难怪获奖。海报里加了水上水下的参照后,马上就告诉你:水能达到如此的塑身效果,为什么不经常来游泳呢?
这些手法,不管国内还是国外从来不缺人在用,因为相对于获得“十几年的文案功力”,它们更容易快速上手,获得效果。
写出100分的文案要靠长久的个人功力和机遇,凤毛麟角。而从50分到70分 80分,用上一些手法完全是可以搞定的。
在你陷入创意沼泽,脑力空虚时,想快速让广告文案不那么苍白,就别犹豫了:试试这些手法,说不定成为你变废为宝的杀手锏。
转载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显眼处标注:作者、出处和链接。不按规范转载侵权必究。本文系作者授权数英发表,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数英立场。
未经授权严禁转载,授权事宜请联系作者本人,侵权必究。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数英立场。
授权事宜请至数英微信公众号(ID: digitaling) 后台授权,侵权必究。